扶贫生态移民就业创业的困境、原因及解决路径
——以贵州省为例
魏 丹
一、扶贫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困境
扶贫生态移民的发展权是移民享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自身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和谐、追求社会价值实现,向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权利。移民虽然迁至生态环境较好的安置点,但不少移民的后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 移民就业机会较少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移民多数选择外出就业,在调查的145户移民家庭中外出打工人员的户数占50%,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回原居住地务农的占30%。此外,受访者中具有劳动能力的移民未从事任何工作的占15%。145户受访移民家庭中,其家人有在当地产业园工作的仅有6户,在当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则更少,仅占3户,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搬迁移民安置就业的数量较少。
(二) 移民就业质量较差
调查显示,在选择外出打工的移民中,约有一半的移民在安置点附近打零工,这种非正式的用工方式存在很大的隐患。一是用工不规范,当地移民极少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他们大多数依靠口头上的协议,劳动权利很难得到保障;二是打零工方式的职业门槛低,可替代性强,所以流动性较大,移民就业的稳定性差;三是劳动报酬低,在调查过程中移民反映打零工收入低,仅够维持家用,没有结余的资金。
(三) 移民创业缺乏资金支持
调查发现当地移民认为,在创业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并且很多人反映创业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创业项目。移民反映当地政府针对创业方面的培训较少,虽然政府分配了门面房,但是很多移民缺乏发展眼光,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生意,有些移民甚至将门面房当做住房来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 就业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
调查发现,移民只有基本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了移民“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的基本问题;而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移民来说,外出打零工方式的不稳定性和非确定性极易造成长期失业的现象,而这一阶段应如何保障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扶贫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移民自身原因—人力资本贫乏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人力资本的状况是导致移民就业和创业困境最显著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移民本身人力资本匮乏。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低和思想观念落后两方面。调查走访的145户移民中,具有较高教育和培训水平的移民,其就业和创业状况要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此外,移民受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以及求稳求安的观念,习惯于悠闲、自由的农耕生活,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移民选择创业的比例较低。
另一方面,移民搬迁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损失。移民在搬迁前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农耕机械化水平低。搬迁至安置点后,原有的耕地技术已不再适用,面对新的生存就业环境,移民原先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已经变得不再适用,从而很容易造成移民人力资本的损失。人力资本的损失使得体现在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当期失去了效用发挥的前提基础。
(二)政策执行原因—后续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在整体规划下针对于各领域又划分出多项分类政策,包括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社保政策。但在一些地方这些政策未得到较好的执行,当地政府大多把重心放在“搬得出”,对于后续能否留得住、能否就业以及是否有保障,仍然缺乏更多的关注。这种对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使得一项完整的政策体系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束之高阁。
(三)社会原因——移民社会融入感不强
与当地人相比,移民初始社会地位低,会被排斥在当地居民的交往对象之外,异质性关系网络难以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移民选择以同迁的村民构成的同质性“同乡聚集”的关系网络。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本位的国家,由于文化习惯的特殊性,人们往往会更多使用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是社会关系而非信息。故而在安置点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移民缺乏与当地就业和创业资源占有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被排斥在众多机会之外,导致搬迁后其发展情况的恶化。
(四)市场原因——当地劳动力市场空间不足
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主要依附于县城及县城规划区、产业园区、小城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于只有城镇达到一定规模才可能对就业产生带动作用,而小城镇以及一些产业园区具有成长性不强、服务功能弱、吸纳能力差的特点,移民进入这些地方的就业机会很少。并且乡镇企业的重复建设、粗放经营、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布局分散等原因,导致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有效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移民就业的能力较弱,严重阻碍了移民非农就业的步伐。
三、扶贫生态移民促进移民就业创业的路径
根据上述具体分析,可以得出扶贫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移民主体自身的因素以及作为客体的整个政策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在促进移民积极就业创业的路径选择上,就要有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从移民自身和外界环境两大方面着手。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构建“对内推力、对外拉力”的政策模式,以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实现脱贫致富。
(一)对内推力—技能帮扶、思想帮扶
对于移民自身,要从技能和思想方面进行积极帮扶,提升移民的人力资本。技能帮扶方面,要加大移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应当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市场的就业形势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培训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移民的意愿、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等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率。思想帮扶方面,政府要帮助移民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从心理素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等方面主动适应搬迁后就业方式的变化,使其摆脱传统思想束缚,消除认识障碍,走出认识误区。
(二)对外拉力—政府引导、多元配合
对外拉力中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移民多数来自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山区,其思想保守,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政府要做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使移民看到创业的过程有利可图,才会迈出第一步,所以政府应在安置点建立移民创业示范园区,引导移民模仿学习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在安置点建立一个公平、和谐、包容性强的环境需要社会和市场的共同配合,政府要起到鼓励和倡导的作用。规范劳动力市场,制定与移民政策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举办多种活动鼓励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环境;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审视自身的不足,加强各项移民政策的执行力度,建立公正有效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保证各项移民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为安置点的移民创造一个公平、健康、有序的就业与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