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会动态>>社科普及网络行>>正文
 
精准扶贫:贵州“大扶贫”战略的必由之路
2016-09-28 19:12 耿晓瑞  审核人:

精准扶贫:贵州“大扶贫”战略的必由之路

                        耿晓瑞*

       一、贵州省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贵州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切实开展精准扶贫,对于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就尤为重要。

(一)精准扶贫能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山区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各地的扶贫情况也有所不同,贵州省地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区的包围之处,更易与其他地方扶贫拉开差距,为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众多贫困人群如期脱贫,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绝不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的关键点在精准扶贫工作。

(二)精准扶贫有助于改善民生。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改善对于贵州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以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今天,真正从群众利益出发,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才能看到社会发展到的曙光。精准扶贫恰恰是在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对口帮扶、就业培训、生态移民、信贷扶贫等方面下功夫,与改善贵州贫困山区民生同轨。

(三)精准扶贫是把握经济发展逻辑的需要。重扶贫求致富,重经济求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潮流下,守住底线培育后发优势,创出发展新路子。精准扶贫有助于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地方联动,把握发展脉搏,带动经济增长。

 二、精准扶贫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623万人口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从精准扶贫的提出到有关地方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疏漏

由于山地丘陵占我省面积的92.5%受地形影响贫困人口分布比较分散,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划分容易忽略部分贫困村(户),将部分非贫困地区划分到区域内,扶贫对象识别出现错误,造成“为连片而连片”的现象。而连片特困区的划分也没有做到科学分析,往往与区域发展相互割裂乃至背离。对象识别不准,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接下来的一系列规划设想就难以展开。扶贫局限于扶贫,概念丧失精准性,对象自然容易受到限制进而产生遗漏。

  (二)申请及审核过程不规范

在贫困户识别的过程中虽然标准较为确定,但确认贫困户是否符合标准的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有些乡镇级和村级干部为一己私利干涉贫困指标的分配,或更改打分基数人为操纵评选结果。监督评议制度虽有颁布但没有真正实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些真正贫困的家庭得不到帮扶,精准扶贫显失精准。

  (三)扶贫模式单一

基于多样化的原则,贫困户也同样具有不同的贫困原因、表现、特点等,因此精准扶贫的具体项目应针对不同的贫困户进行点对点帮扶。但现如今一些地方扶贫项目未能随社会发展有所进步,往往依旧停留在种植、养殖等最传统的农业、农产品的开发,少有新型农业的创新,农产品生产出来后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销售市场,销售渠道受阻,仅限于解决短时间内有限的贫困问题,未能做到从长远出发为贫困户开辟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优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建议

针对以上精准扶贫的有关问题,借鉴其他地区的有关经验,结合我省特殊地区地域性(山地广布耕种条件有限,易引发地质灾害,少数民族种类繁多,民族风俗信仰涉及较多问题),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还应从政策理论及现实实践中下功夫。

(一)     准确区分贫困户,规范对象识别标准及方法

以国家政策为基础,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贫困村(户)采取不同的减贫帮扶办法。尤其对于集中连片特困区中贫困户的识别划分,应做到“为贫则帮”、“应扶尽扶”,使政策推行更为精准。对个别零星贫困户进行开导性搬迁,使之搬离环境恶劣的穷乡僻壤,合理规划布局,接受集中帮扶。

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采集与审核录入。形成电子档案,保持动态管理方式,及时移除脱贫和自然消亡贫困人口加入新增和反贫困人口。

(二创新产业扶贫,实现扶贫模式多样化

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民族旅游业过程中,应在扶贫计划中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并进行完整规划,将项目细分到户加以指导,真正做到引导脱贫。同时运用专业人员相关技术考察地域特性、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规范产品标准及销售渠道,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范省内旅游市场,对旅游区域内的小产业、小作坊进行特色改造,变一次性旅游消费为产业链多次消费,打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增强投资有效性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将投资数额与物价水平相联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信贷精准扶贫,适当放宽认定标准、降低信贷条件、优惠贷款利率,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信用等级评定要准确,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和担保支持问题上也应注意对象的精准性,金融机构建设的制度规范性。



*作者简介: 耿晓瑞,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省社会科学院
电话:0851-5931565  邮编:5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