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会员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管理>>会员园地>>正文
 
科学谋化与实施我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建议
2013-07-14 16:16   审核人:

徐和平

(贵州财经学院)

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双轮驱动战略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的目标。但在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科学谋化,推动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现。

一、我省城镇化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市镇经济功能弱,城镇化驱动力存在问题。我省市镇经济落后,工业短块,对服务业带动力弱,工商业税收基础薄弱,进而造成基础设施滞后、市镇吸纳功能较差。而且部分地方城镇化导向问题突出,寄希望通过房地产开发而带动城镇化发展。2011年我省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去年同期增长24.6%,商品房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7.7%,部分地、州、市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00%。缺乏实体经济支撑,难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将加剧城镇居民与外来人员矛盾,而且还会抬高制造业生产成本,妨碍厂商投资。

经济功能弱小,对市镇发展的推动力弱。据我们调查,在六盘水市98个乡镇办事处中的30个建制镇,镇中心人口上万人的除两个县城外,只有盘县老县城的城关和柏果、老鹰山等少数镇,有的镇中心甚至不到1000人。城镇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没有提到应有发挥。

第二、城市蔓延式扩张,资源与生态问题突出。80年代后,省城等中心城市盛行摊大饼似地蔓延。90年代扩张加速,贵阳市中心城区与城市近郊的小河、新天寨等已连成一片,城市蔓延严重,导致近郊农地及林地等大量丧失。据近期公布规划纲要,一些城市采取“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空间发展布局,如果采取低密度的蔓延模式,以下后果应该考虑:1、蔓延会造成石油、煤铁等矿产及水资源的巨大消耗,资源供给与发展不具可持续性。2、城市周边农地、森林大量消失,失去重要生态屏障,会降低环境质量,从而降低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3、近郊良田大量消失,城市不得不远

注:这是本会副会长徐和平教授2012年1月省政协大会上的发言稿,编者略作了删节。

距离输入蔬菜等农产品,将大幅度抬高生活成本,对制造业厂商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城乡差距扩大,中心城市的“城市病”日趋严重。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为4.54:1,高于全国的比例。城乡不平衡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加重中心城市的城市病。贵阳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的面积,每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万人,已成为国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高度集中及城区蔓延导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加之房地产价格高涨,城市聚集成本日益增加,效用水平降低,对厂商形成巨大挤压,使工业发展蒙上很大的阴影。城市密度高还带来了生态及安全等方面问题。未来更大规模的人口涌入则会导致城市问题更加严重。

二、城市结构与贵州城镇化环境分析

鉴于存在的问题,需要科学谋化、以国际视野下的城市结构分析我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环境。

今日世界影响最大的城市结构有以下几类:

第一,大都市区内多中心的结构。美国城市结构以这种大都市区最为典型。这种城市结构以一个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存在众多郊区次级中心。大都市区的每个中心都是一个专业化活动的核心地区,各个中心具有不同的经济功能,各中心间有大片农田为主体的绿化带,确保大都市区农产品的近距离供应及低生活成本。

第二,多中心的城市网络系统。欧洲的城市结构多以这种系统出现。这种系统中的排列前列的城市规模差距不大,系统中拥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的中心。这种城市结构是典型的序列式城市规模结构,区域内城市等级大小有序,分布均匀有致,是理想的城市系统。系统内各个城市有其专业化的经济功能,如钢铁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间有农田、林地共同组成生态屏障。

第三,大城市摊大饼似蔓延,城市中心硕大无朋。这是拉美、亚洲等一些国家的典型城市结构,也称首位式城市结构,其特点是特大城市之下缺少中等城市,由特大城市直接众多支配小城镇。因而,大城市快速发展之时,城乡问题突出。大城市的“城市病”异常严重,表现为人口膨胀,拥挤不堪、失业严重、贫民窟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向大城市聚集之时,小城镇及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十分突出。

我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环境分析。

由于自然环境等影响,我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1、土地资源匮乏。我省耕地面积呈逐年萎缩,到20世纪末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77亩,进入21世纪后耕地面积仍在缩小。2、缺乏平原。我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切割地形,山区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 %,土地破碎,生态脆弱,缺乏支撑大城市蔓延的平原。城镇多分布在山岭谷地间平坝,城镇建设用地受到较大限制。3、资源有限。我省自然资源不足以支撑中心城市蔓延式。进入21世纪之后,贵阳、毕节等城市饮用水供给出现问题,未来城市蔓延会使水资源更加匮乏。蔓延式开发也需要巨大经济资源支撑。我省人口的70%分布在农村,按目前贫困标准还有5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的西部省份,难以支撑城市蔓延式开发所需的经济资源。

三、科学谋化与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空间广阔的贵阳现代大都市,多层次推进贵州城镇化。贵州省政府明确提出,贵阳市要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贵阳市区及近郊为重点蔓延开发的模式不足以支撑作为火车头的角色。城镇化需要巨大的中心城市辐射空间,需要增强郊区城镇经济功能,使之成为城市的次级中心,最终形成市区与郊区次中心,郊县城镇共组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大都市。以贵阳大都市为中心组建黔中城市群,形成巨大的辐射带动中心。各城市及次中心要实施紧凑发展,保护城郊良田及林地等绿色空间。

第二,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系统。优化市镇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市镇体系,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推进我省城镇化,需要建立较为发达城市空间网络系统,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这一网络系统中应优先推动我省第二等级城市的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节点城市,以此形成整个城市网络系统中的次级中心,进而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网络系统,这对于带动小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推动省际互动下的贵州边缘城市带发展。要进一步将我省城镇化置于开放状态,形成与周边省区的互动,促进边缘地区发展。贵阳市对边缘地区的辐射带动不足,而我省经济水平低于周边省份,边缘地区应积极介入邻近省区的城市经济协作,共建省际边界城市带,实现互利共赢。如遵义、毕节等地城市应主动与成渝地区联接,起外接内引的作用,形成成渝地区南下黔北至黔中的经济发展的连绵地带。

第四,建立良好投资环境、推动产业路径多样化。良好的投资包括发达的基础设施与低成本经营环境。基于资源可持续性,改善交通条件,限制城市小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轨道快捷交通网,提高城市通达性;增加地州所在地交通投资,形成城际网状轨道交通系统,改善其与中心地带及省外的交通条件,使之成长为省城外的次级中心。提高交通通达性,有利于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确保厂商低成本经营环境,积极吸引外地厂商投资。在良好投资环境下,多种路径推进贵州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园区、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发展走廊、产业集群等协同发展,使之成为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并为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第五,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城市网络系统下推动城镇化向小城镇及农村扩散,把县城和中心城镇发展放到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给予资金扶持和支持。同时将部分制造业逐渐引向土地租金及劳动力低廉的小城镇,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推动农业产业化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省社会科学院
电话:0851-5931565  邮编:5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