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年会>>研究成果>>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西部“两欠”地区的职业结构变迁研究》简介
2014-07-06 15:46 林 苑  审核人:

《西部“两欠”地区的职业结构变迁研究》系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周芳苓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成果字数为20万字。该项目已正式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审验收,证书号20130787。

研究价值:通过“职业结构”这一特定视角,科学认识和把握了西部“两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从学术价值看,通过本研究成果的完成,将有助于建立与完善西部职业结构的研究框架和分析体系,为解决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认知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与路径,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在理论认识和概括全国性职业结构时了解西部“两欠”地区的特殊性,并揭示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演进机制与发展规律;有利于扩大和丰富西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有利于充实、拓展、完善该地区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研究内容,并有助于加快西部“两欠”地区相关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及体系构建。从应用价值看,通过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变迁研究,有利于认清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推动实际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具体而言,通过开展融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结构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判断西部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挥调控人口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为西部“两欠”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战略、政策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与实证依据、为西部“两欠”地区制订劳动就业、职业发展等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咨询、参考等。进一步看,本报告是在扎实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既可以为从事职业结构研究的组织或个人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还可以为具体开展就业活动的工作者或实践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总之,尽管本研究还存在一些欠缺,需要继续的完善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通过本研究的完成及阶段性相关成果的发表,已经程度不同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关注与探讨。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与出发点。

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成果共分为十一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着重分析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成果评价、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等内容。分析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特定视角,去科学认识和把握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是必要而重要的。

第二部分为“概念分析及相关理论”。该部分着重对有关职业、职业分类、职业结构的的理论及含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本项目从广义的职业结构切入,以全面考察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包括职业人口在数量结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产业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部分为“职业人口发展与结构变迁”。在研究中,通过历年人口普查数据和近期问卷调查数据,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西部“两欠”地区职业人口的发展变化及基本分布、职业结构的变迁过程及基本特点和职业结构形态的演变及本土特征。研究指出,西部“两欠”地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该地区职业结构的变迁史,二者协步发展、共荣共变。职业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织部分,在西部“两欠”地区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客观上揭示了该地区职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的演进过程,而且整体上反映了当前该地区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结构形态。事实表明,30年来西部职业结构变迁属于改革开放进程中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所发生的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类型,相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而言,这种变迁尚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在:非农化程度偏低、合理化水平较差、趋高级化滞后。从总体上看,尽管西部职业结构形态已获得了较大的改善,逐步实现由“倒丁字型”向“类葫芦型”结构的转变,即呈现出“中部变大仍较小、底部变小仍很大”的结构形态,但是,整体上仍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与现代职业结构的发展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对于西部“两欠”地区而言,要实现从现行职业结构形态向现代职业结构形态的转型,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第四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建设”。本部分着重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四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揭示了经济发展与职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指出,正是通过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多重因素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和改变了社会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上的配置状态,进而逐渐实现社会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西部“两欠”地区经济发展与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主要体现在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不同步,前者明显滞后于后者的发展程度。这一畸形的发展状态,严重阻碍了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进程。

第五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与政治建设”。分析表明,以制度政策、经济体制、发展规划等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建设,客观上影响着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发展进程。户籍、就业、人事等制度的改革与松动,加快了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的分化与流动,但是,传统制度、体制、政策的惯性作用,仍继续成为阻碍该地区职业结构优化的一大“桎梏”。不仅如此,这种惯性作用,越是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就越突出。

第六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与社会建设”。研究指出,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西部“两欠”地区职业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快速促进了西部“两欠”地区相关职业群体的发展与壮大,对改善该地区职业结构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致使当前西部“两欠”地区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仍不高,进而延缓了职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

第七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与社会流动”。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流动环境、流动渠道、流动机制等领域的逐步改善,西部“两欠”地区社会流动水平得到了相应提高,表现为职业分化程度加深和职业流动速度加快。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职业流动更多集中在较低层职业之间的流动上,而处于中高层和中间层职业之间的流动相对较弱,其流动规模、流动速度、流动频率等也相对较低。

第八部分为“职业发展与社会态度”。分析认为,深入了解西部民众对社会职业发展的态度评价与心理预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表明,西部社会公众对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两欠”地区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形势给予了比较客观、真实、理性、中肯的评价,对未来职业发展及相关政策设计进行了较为乐观、积极的预期与展望;等等。

第九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的困境与障碍”。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西部“两欠”地位职业结构获得了较大改善与优化,但相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这种职业结构发展是滞后的、低水平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落后”、“制度政策不合理”、“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社会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第十部分为“职业结构变迁的规律与趋势”。通过分析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两欠”职业结构变迁的演进历程,可以归纳该地区职业结构变迁的一般性规律:西部从业人员不断由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西部从业人员不断由物质生产型向非物质生产型转变;西部从业人员不断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西部“两欠”地区所面临的基础与条件是较好的,在今后10-20年内该地区职业结构形态将有望实现从“倒丁塔型”向“葫芦型”结构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结构上层、中上层的规模会进一步壮大,比重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二是中间层迅猛扩展,比重有大幅度的提升;三是中下层较快发展,比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四是下层绝对规模不断缩小,比重有明显的下降。

第十一部分为“职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对策”。研究指出,西部“两欠”地区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形态及阶段出发,结合职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按照稳定、和谐、共享、协调的原则,紧紧围绕“尊重民意,满足民生”的宗旨与要求,结合广大社会劳动者对未来发展的职业诉求和心理预期,从制度、政策、体制、机制、战略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营造“多维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以达到全方位、多形式、高效率促进西部“两欠”地区职业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目的。本项目最终提出了“实施多重战略,拓展非农就业渠道”、“优化社会政策,构建和谐职业平台”、“健全社会机制,提升职业流动水平”和“创新制度体制,营造高效就业环境”、“全面整合力量,发挥三维一体功能”五大对策及十六条建议。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省社会科学院
电话:0851-5931565  邮编:5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