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年会>>理论参考>>正文
 
中国陪读现象的流变及其社会学解读
2013-07-14 21:24   审核人:

王文龙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一、中国陪读现象的流变及其特点

陪读既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现象。现代陪读者的责任更大,卷入的程度更深。与古代陪读相比,现代陪读波及的家庭面更为广泛,很多家庭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被动地进行陪读,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当前在中国各地蔓延的陪读现象,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了解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才能对症下药,尽快消除这个严重危害社会肌体健康的毒瘤。

陪读现象在中国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1990年到1998年之间,这一阶段的陪读属于良性肿瘤阶段,在此之前,可能有零星的陪读现象还引不起社会重视。第二阶段的陪读从1998年到2006年左右,在这一阶段,陪读肿瘤已经开始膨胀并发生变异。第三阶段的陪读从 2006年到现在,这一阶段陪读想象发生质变,成为社会之癌。

二、中国社会陪读现象急剧膨胀的社会危害

1.陪读现象的蔓延必然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加重普通大众的经济负担。

2.陪读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机会不均等、阶层的分化,导致阶层固化问题更加严重。

3.陪读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发展。从国家层面讲,陪读现象造成贫困阶层负担过重,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陪读还会导致代际剥削。

4.陪读现象造成教育投资效率的下降,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强化。

三、中国陪读现象流变的社会学解读

首先,中国当前社会陪读现象的蔓延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其次,中国社会陪读现象急剧增加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中国社会机会的逐渐闭锁。再次,体制内外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使体制内就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加,教育在阶层流动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刺激了陪读行为的蔓延。

四、减少中国社会陪读现象的主要对策

鉴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是陪读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持续恶化是陪读现象蔓延的直接诱因,我们要减少社会陪读行为,首先就需要纠正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要纠正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让资源向非重点中学、农村地区,中小城市倾斜。只要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基于机会不均的被动陪读现象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其次要减少过度的教育投资以及陪读现象,我们就必须降低教育的竞争程度,而要降低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我们就必须打破机会的闭锁状态,重建开放社会,减轻教育的重负。只有建立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拉平体制内外的收入差距,大幅精简政府机构,加强社会监督与法治,我们才能增加阶层流动渠道,降低教育独木桥效应,使教育回归本源,减轻教育的异化,也就减少了陪读行为。最后要实现教育公平,减少陪象的蔓延,就要促进个人教育机会、发展机会的均等,从根本上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实现阶层合理流动,缓解社会危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省社会科学院
电话:0851-5931565  邮编:550002